顯恩永續小園丁|零廢棄、零放棄,從孩子開始的綠色行動
在新北三峽的大埔國小,一場別開生面的課程悄然展開。
教室裡,孩子們專注地剪裁、黏貼,眼神閃爍著好奇與期待;
課堂結束時,他們舉起親手完成的作品,臉上寫滿了驕傲與成就感。
這不是單純的美勞課,
而是「顯恩永續小園丁」的《零廢棄創意改造》第一堂課,開課啦!
這門課由顯恩慈善基金會所推動,理念簡單卻深具力量:透過環境教育與創意手作,
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養成「珍惜物品、減少浪費」的習慣。
顯恩基金會相信,環境永續不應只是抽象的口號,
而是能在每個孩子的生活裡落地生根,從一次次親手操作開始,萌芽成真正的改變。
永續的第一課,從「零廢棄」開始
課程甫一開始,講師即以生動的故事與圖片,帶領孩子思考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行為會形成碳排放?
又有那些隱藏的作為,其實在增加地球的負擔?而生活中那些看似無用的東西,是否真的只能成為垃圾?
隨後,孩子們看到眼前的材料──被拆解的紙盒、舊包裝紙板、淘汰的雜誌頁,甚至是日常衣物的邊角料,
他們的第一個反應是訝異:「這些也能做出東西嗎?」
隨著課程展開,答案逐漸浮現。孩子們紛紛動手,把廢棄紙盒攤開、拆成零件,
描繪出圓形和邊緣的鋸齒形狀,之後再仔細剪裁、小心黏貼,
要運用這些回收的材料,來完成一個實用的筆筒,
教室裡,剪刀的聲音、膠水的氣味和孩子們的笑聲交織成最動人的樂章。
這堂課不僅是手作,更是一場「物品重生」的體驗。透過親手參與,
孩子們明白了:一個被遺棄的東西,仍然有機會以另一種形式重新存在。
這正是「零廢棄、零放棄」的精神──物品不必匆匆走向終點,
而能被賦予新的價值。
零廢棄,也「零放棄」
「零廢棄」不只是資源回收,加上「零放棄」更是一種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。
每個孩子的手作能力不同,進度也有快有慢,
有的孩子一開始因為剪裁不順手而感到挫折,
但在講師和同學的鼓勵下,他們逐步完成自己的作品,
這份「不放棄」的精神,正是顯恩基金會想要傳遞的訊息:
不僅僅是物品值得被珍惜,每一個孩子也都值得被看見、被陪伴,
當孩子們在課堂上互相幫助時,他們學會的不只是環境教育,
更是珍惜彼此的生命教育。
從校園扎根,向生活延伸
顯恩基金會在課程設計中特別強調「延伸性」──
讓孩子不只是在課堂上完成一件作品,而是把觀念帶回家,
讓孩子們因此發現,環保並不需要額外的花費,
而是一種隨時隨地可以實踐的生活態度,從改變自己微小的生活習慣開始,
就能匯聚成巨大的力量。在大埔國小的這堂課,最令人難忘的,
莫過於孩子們全情投入的模樣,
從一開始的驚訝,到中途對永續知識所投入的關注,
再到細心地拿起紙筆,描繪出自己的作品,
到最後舉起作品時的歡呼,每個環節都充滿著生命力,
孩子們圍繞在長桌前,此起彼落的討論,臉上掛著笑容── 這就是教育最美的樣子。
小園丁,種下希望的種子
「顯恩永續小園丁」這個名稱,本身就蘊含著深意。
基金會希望每一個參與的孩子,都是地球的園丁,在心中種下愛護環境的種子,
這些種子或許需要時間發芽,但一旦萌生,就會成長為守護地球的力量。
在大埔國小的第一堂課裡,
顯恩基金會與孩子們共同完成的不僅是一個個手作小物,
而是一段深刻的學習經驗,
這段經驗將隨著孩子們的成長,逐漸內化為日常習慣,
影響他們的家庭,甚至未來的世代,當孩子們舉起作品的那一刻,
他們不僅展現了創意,更展現了對世界的承諾,
是一個更永續、更友善的未來,正從這群小園丁的雙手開始。
第一堂課的圓滿展開,只是序章,未來,課程還將持續進行,
孩子們將在多元的學習歷程中,逐步建立對環境的敏銳度,並在生活中實踐「永續」的價值。